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--访问国务院发展中心产
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集中体现,也是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。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,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面临严峻的经营环境。
如何加快推进化解产能过剩,使中国经济摆脱过剩顽疾的制约?日前,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。
记者:如何看待当前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?这种产能过剩局面是如何形成的?
冯飞:市场经济需要的产能过剩,市场本身也可利用供求机制来矫正产能过剩。我国不少传统产业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,其实是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发展的结果。在现有体制机制下,地方政府资源运营能力非常,他们可以通过土地、税收、财政等各种优惠手段吸引大项目投资。而很多投资者落户,看中的未必是项目本身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,而是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、矿产等资源。这些资源在企业家手中存放几年后,就可以转手卖出,其间产生的利润往往比项目本身赚的钱多,而且没有太多的风险。
我们注意到,这轮产能过剩中,民营企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按理说,民营企业家都是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去投资,应该为理性,但在地方政府政策优惠的诱惑下,往往也会盲目扩大投资规模。
从宏观角度看,前几年,我国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,企业家对于未来的判断较为乐观。加上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,使投资出现了较快增长,平板玻璃、水泥、钢铁、煤炭等产业的产能规模扩张。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,市场需求萎缩,过剩产能开始显现出来。
此外,一些地方政府也缺乏治理产能过剩的管理方式。目前,传统的项目审批在新增产能方面已经失效,钢铁、电解铝中不少项目都是未经批准就上马的。由于需要审批环节,“路条”成为稀缺资源,有些企业在明知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也会趁鼓励投资之机去拿“路条”,而当地政府在一些项目核准方面对经济规模设置了门槛,导致有些企业为了顺利获批,盲目扩大投资规模,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。